最美的相遇不過“一眼萬年”——當代優秀閨門旦單雯:昆曲可以雅俗共賞
本期分享嘉賓:單雯 江蘇省昆劇院知名昆曲演員
單雯,江蘇省昆劇院優秀閨門旦演員,師從龔隱雷,胡錦芳,吳繼靜,張洵澎,孔愛萍,徐云秀等。2007年拜昆曲大師張繼青為師。曾主演《1699桃花扇》《牡丹亭》《南柯夢》《玉簪記》《紅樓夢》等。2005年從江蘇省戲曲學校畢業,就在最好的年紀遇見了最好的角色,16歲的單雯遇見16歲的李香君。曾經的少女用本色天然的演出一夜成名,如今,十年磨一劍,成長為省昆年輕演員中的領軍人物,在喜愛昆曲的年輕觀眾中人氣極高。
分享內容實錄
大家晚上好,很高興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昆曲,今天我想帶大家走近,初步了解昆曲。大家都知道昆曲是一個很古老的劇種被譽為百戲之祖。至今的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很多的劇種都是以昆曲為榜樣,大家所熟知的京劇就是從昆曲演變而來,所以也有一句話叫京昆不分家。
然而京劇絕大部分的武戲都是昆曲戲,比如大家比較常聽說的《挑滑車》、《武松打虎》、《盜仙草》等等這些英雄好漢的劇目、武戲,唱的也都是昆腔。但是昆曲多以才子佳人的愛情戲為主旋律,然后小生花旦戲就成為的昆曲最重要的代表。比如昆曲最經典的制作《牡丹亭》,是湯顯祖大師筆下的主人公杜麗娘為愛情而死,又為愛情而生的一部浪漫主義特色的一部巨作。這部劇作跟昆曲優美的身段,還有委婉的唱腔,以及細膩的表演結合起來,非常貼切和完美。
昆曲是雅俗共賞
但是很多人說昆曲,好像我們聽不懂,曲高和寡難以欣賞,其實昆曲非常的當代?,F在也有很多年輕的觀眾,例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劇場,來看昆曲。在我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十年前,年紀大的觀眾比較多,但是這十年來基本上劇場做的都是年輕的面孔。有很多觀眾,因為我們十年前排的一部《1699桃花扇》而愛上昆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還有很多觀眾是因為電視上放了這么一段昆曲,或者無意間聽到一曲美妙的曲子,發現原來是昆曲,就被深深吸引,于是走進劇場來觀看演出。
有很多還沒有接觸到昆曲的觀眾會說,哎呀我們看不懂怎么辦?確實昆區有很多古詩詞是以文言文為主。但是現在的劇場都是配有中英文字幕,燈光布景都比較現代化,但舞臺中間的表演卻是傳統程式化的表演,一桌兩椅的形式。結合了現代的舞臺的靈感,在不破壞傳統的同時輔助演員的表演,也給觀眾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也吸引了一大部分的年輕人。比如我們在十年前排的一部大戲《1699桃花扇》,聽名字好像就覺得挺新穎啊,首先這一點就是一個改革,但是我們的唱腔是沒有改革成新的,唱腔還是傳統的曲目,還有它的表演,舞臺中間一桌兩椅的形式,只是它表演的手法有所創新,比如說臺中臺的一段戲。而且臺中間的舞臺是可以推動的,是活動的一個舞臺,然后地面的又不是傳統的地毯,而是黑色的地板,燈光打上去以后反射出來的那種光澤和水波紋,就好像劇情里面秦淮河的景象。
然而布景的后面也不是傳統的天幕,黑色或者花樣,我們用的是南京南都繁繪圖的一種透明材質做的一個布景,樂隊在布景的后面若隱若現。
舞臺布景
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片,在臺子的周圍有一圈回廊,這個回廊的作用是讓導演在編排的時候,演員可以在上面隨意的走動。但走動的時候也是走著舞臺上的步伐,帶著一種明代人的氣息走動著。雖然看上去很隨意,在臺子旁邊好像是在演話劇,但是一旦走到臺中間的時候那我們真正的昆曲就開始表演了。
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在這樣一個有光澤的地板上,打上燈光,秦淮河的水波紋在上面蕩漾,然后表演的時候有劃船,有交流,還有秦淮水榭,非常優美。這就是用現代化的手法去輔助傳統文化的一個表演形式。也讓新一代的昆曲舞臺,不再那么沉悶。
其實昆曲的劇本是非常當代的,是雅俗共賞的。我們之前提到的《牡丹亭》是“雅”,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十五貫》,就是“俗”?!妒遑灐分v的是主人公婁阿鼠闖入人家偷到十五貫銅錢并謀財害命的故事,最后被監斬官況鐘巧妙用智慧讓婁阿鼠出破綻。這樣的故事題材跟才子佳人的戲產生了一個反差,但用昆曲表演藝術展現的都如此生動。再比如湯顯祖的晚期作品《南柯夢》,講述的是男主人公在夢境里度過了二十年的時光,經歷人生各種欲望,最后悟道立地成佛的故事。故事的細節與現代都市化的生活并無多大差異,比如親人、同事、朋友、老婆等,男主人公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男子。當他夢醒的時候發現他的侍從給他到的那一盞茶還是溫熱的。最后他被老和尚點悟立地成佛。
這樣的劇本不是當代的戲曲性,用昆曲的形式展現,有著戲劇程式化的表演,比如,一群人唱可以代表日行千里路,一個轉身可以轉換另一個場景地點。眼神和聲腔動作的變化,可以體現演員在劇情里年紀的變化。比如說該劇中螞蟻國公主從十六歲到結婚后急著孩子的母親,昆曲是用閨門旦硬功來表現,這個行當一般演繹大家閨秀這類的角色。在女主角十六歲的時候還用她甜美的聲腔柔美的身段去表現,等到二十年后的表演形式,她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了,那么我們在塑造人物上面叫,用寬厚的發音還有一些沉穩的眼神去表現,但又不失大家閨秀的風范,這就是用行當去塑造角色,這也是昆曲的特色。
再有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昆曲有的角色的造型。比如大家閨秀都是那種傳統打扮,我們叫帶頭面,包大頭。但是如果主人公生病了,那么我們就會在大頭的外面包上一層布或者是用一個綢帶去體現,那這個人物一出場覺得,噢,她是帶病出場。所以頭戴扎巾表示帶病出場。
這張圖是桃花扇當中的李香君在她撞頭之后血染詩扇的場景,所以她帶病出場的時候頭上就扎有一張這樣子的扎巾。
第二張圖的就是《南柯夢》當中螞蟻國的公主在臨死前就會包有這樣子的頭巾。
昆曲當中要表現行路,主人公在行路的時候,我們就要扎腰包。
幽閨記·踏傘
白蛇傳
第一張圖是《幽閨記·踏傘》。女主人公在戰亂的時候和母親失散了,所以她在行路的時候就扎有腰包;第二張圖是《白蛇傳》當中的《斷橋》一折,在白娘子金山寺水斗之后,狼狽的逃下山的時候,這樣的行路狀態也是扎有腰包。像我們演閨門旦這一類的角色一般都有水袖,但是像一些戎裝出戰的劇情,就不會穿有水袖,而是穿緊實的衣服。
南柯夢·瑤臺
這張圖就是《南柯夢》當中,《瑤臺》一折,這出折子戲也是從古傳至今唯一一折從《南柯夢》當中傳下來的折子戲。這是螞蟻國的公主在另外一個螞蟻國來侵犯的時候,為保衛家園戎裝上陣的打扮。頭上帶的這個叫做翎子,是用雉雞尾上面的兩個毛做的,可能大家看戲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子的打扮,一般適用于將軍或者是比較帥氣的有武功的角色,比如說像呂布這樣的角色。
這是我對幾種打扮的簡單介紹,希望能讓大家下次看戲的時候,人物一出場就能知道這個角色是什么樣的一個狀態。
華麗昆曲的背后
有句話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確實如此,我從十歲那年考入戲校學習昆曲就開始練習。為什么戲曲要從幼工開始練,要科班出身,為的是給演員們打下堅實的舞臺基礎。雖然是文戲演員,也要從武工課練起。大家在一起壓腿、翻跟頭、打靶子。等到學戲課的時候我們再各自分工,比如說這邊分文戲組,那邊是武戲組。
只有打下這樣的功底,才能讓文戲演員一舉手一投足,看似是柔美輕松,其實卻含著內勁。多了這份內勁才能身段如同行云流水,水袖擺動得游刃有余,讓觀眾看得自然又舒服。好比打太極拳,用氣息去貫穿,如果沒有小時候的練功打基礎,動作身段則不會有這樣的韻味。我們說武戲演人類的體力,累的是一把勁兒,文戲則累的是內力和心境。所有的動作全部都要化為輔助角色的感情去運用,比如用眼神去帶動身段,用感情去抖水袖,讓觀眾的注意力被你帶到角色感情里去。如果觀眾只是注意到演員不停地抖水袖,每個動作都很在意的去做,那說明這個演員并沒有用心投入到角色的感情上去演人物,而是演自己。能達到讓觀眾注意他(她)的眼神感情的演員,才是上乘演員。
其實很多劇本里都會寫到昆曲,比如說昆曲的戲里也會有代入昆曲的劇本和唱腔,比如《紅樓夢》,我們前段時間排演紅樓夢折子戲,《讀曲》,就是《讀西廂》這么一折里面,遠處傳來笛聲則是昆曲里的伴奏《牡丹亭》一曲,讓林黛玉聽此曲有感而發。再比如《1699桃花扇》里面,名妓李香君學唱牡丹亭等等。這樣的劇情都能感受到這個劇種的久遠,在古代的流行,如同現代的電影電視一般。
昆曲的經典愛情劇有很多題材,比較豐富。比如說長生殿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故事,用昆腔去表達《霓裳羽衣曲》非常的貼切;還有剛才提到的《幽閨記》中,一把傘的情緣;還有昆曲經典的《玉簪記》;再比如大家熟悉的電影《河東獅吼》,昆曲中叫《獅吼記》,這樣一部有趣的愛情戲,用昆曲去體現非常有意思,臺上臺下的互動也很好;再來還有《蝴蝶夢》,講的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周死后,妻子急于待嫁的故事。
昆曲還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一般比較纏綿委婉,而北曲則是爽朗剛毅一些,比如戎裝的戰場戲,或者英雄好漢就會唱北曲,北曲的特色是有七個音階,而南曲只有五個音階?!赌峡聣簟樊斨凶顬榻浀涞囊磺稕鲋莸谄摺烦木褪潜鼻?,這段就是載歌載舞的唱,這樣子的一個表演形式就是昆曲的特色。
還有就是我們的頭飾。雖然都是頭面,但像大家閨秀這樣有身份地位的女性則會帶點翠頭飾。點翠頭飾就是用翠鳥尾巴上的那一點點綠色的羽毛制成的。以前保存有幾十年的老頭面還是真的點翠,但是價格昂貴,而現在翠鳥是國家保護動物,所以舞臺上我們會用一些別的羽毛去代替,用別的白色羽毛的去染成綠色?;蛘哂靡恍┚I帶去代替。如果是劇中主人公年紀比較小,或者家庭地位并沒有那么顯赫的女性,我們則會選用水鉆頭面。
點翠頭面
水鉆頭面
這兩張圖第一張就是點翠頭面,第二張就是水鉆頭面,例如楊貴妃、公主這樣一類的角色,我們就會戴鳳冠,穿工裝,著裝和身份,分的就一目了然。
時間的原因,我今天就大概介紹的這里,希望能讓大家初步了解昆曲,知道如何去欣賞昆曲,也歡迎大家走進劇場去觀看一氣呵成的表演,相信會讓大家眼前一亮。最后再推薦幾曲南曲讓大家欣賞一下。這三首曲子是《牡丹亭》當中比較經典的唱段,也是典型的南曲形式。
牡丹亭-游園-皂羅袍單雯 - 如花美眷
牡丹亭-尋夢-懶畫眉單雯 - 如花美眷
牡丹亭-離魂-集賢賓單雯 - 如花美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