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家塾】給過去一個未來--張軍和他的昆曲藝術
分享主題:給過去一個未來--張軍和他的昆曲藝術
分享嘉賓:張軍 原上海昆劇團副團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昆曲王子”
主持嘉賓:周露霞 中國昆曲社運營主任、集雅家塾執行群主
對話嘉賓:
付偉 中國銀聯支付學院院長
朱波 愛國者集團人力資源中心總經理
徐斌 國美電器培訓中心總監
曹幻實 笑孝老齡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分享嘉賓:
張軍,原上海昆劇團副團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昆曲王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素有中國“昆曲王子”之美譽。MFA藝術碩士。原上海昆劇團副團長,現任上海張軍昆曲藝術中心藝術總監。1974年10月生,先后畢業于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戲劇學院。專工昆劇小生,師承著名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岳美緹、周志剛,是俞振飛大師的再傳弟子。從藝25年來,主演過《長生殿》、《牡丹亭》、《玉簪記》等多部大戲,塑造了昆劇舞臺上多個風格迥異的角色。曾獲中國戲劇表演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聯合國促進昆劇發展大獎”、全國昆劇優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十佳演員”等獎項,并榮膺1999年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2004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首屆全國文化新人等榮譽,2007 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2009、2012年獲上海文藝家榮譽獎。
張軍還長期致力于昆曲藝術的普及和推廣:自1998年至今,由張軍策劃主持的“昆劇走近青年”互動演出和“我是小生”互動講座已在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在內的海內外大中學校舉行了300余場;此外,他還通過與各種藝術門類的跨界合作來拓展昆曲傳播的渠道,先后同華人音樂家譚盾、指揮家湯沐海,日本歌舞伎演員市川笑也、臺灣歌手王力宏、英國小提琴家Charlie Siem、美國爵士大師Bobby McFerrin等藝術家跨界合作,為昆曲獲得年輕觀眾及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創造了可能性。其中,由荷蘭皇家歌劇院制作、張軍主演的譚盾歌劇《馬可·波羅》還獲得2010年美國格萊美獎提名。
2011年5月,為表彰張軍在昆曲表演藝術方面的深厚造詣和長期以來在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在推動昆曲藝術的傳播方面所做出的積極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授予張軍“和平藝術家”稱號。他也是繼中國影星鞏俐和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之后第三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華人藝術家。
過去是什么?
過去是風雅,是聲聲慢,是至情至性;
未來是什么?
未來是非遺,是新水磨,是品味典范。
跟隨600年“活化石”藝術的傳承人張軍,觸碰昆曲的過去,暢想昆曲的未來,在雅致生活的探尋路上,遇見自己。
主持人(周露霞):各位塾親晚上好!今晚,非常榮幸邀請到昆曲界的王子張軍老師,他是不一樣的美男子,不一樣的昆曲演員。在戲曲圈人才嚴重流失的時代,明明可以靠顏值、靠實力,走熱門的流行音樂道路,簽約日本唱片公司。但他還是為了心愛的昆曲放棄了機會,并堅定地走上了十幾年如一日的推廣昆曲之路,尤其是讓年輕人愛上昆曲……
這位不折不扣的變革者,更是放棄了國營劇團副團長的鐵飯碗,成立了國內第一家民營昆劇團。實景園林版《牡丹亭》第一次把昆曲演出植入到真實的園林中。水磨新調演唱會,巧妙融合了昆曲和現代音樂。首部原創當代昆曲《春江花月夜》即將6月首演。作為“世界非遺”的傳承人,張軍老師一直在探索昆曲未來的生命值。讓我們有請張軍老師來分享他和昆曲的故事《給過去一個未來》!
分享嘉賓(張軍):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昆曲演員張軍。我想應該大多數朋友都知道昆曲是中國非常傳統的古典藝術,有六百余年的歷史。我很喜歡“給過去一個未來”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昆曲首先是一門曾經燦爛在過去的偉大的藝術,我們都很年輕,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熱愛的藝術要走向未來。
那么如何讓過去走向未來呢?首先是要對過去有非常深入的傳承和研究。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想會有更多的可能性,讓它去到更美好的未來。
主持人(周露霞):張軍老師是第一位成立民營昆劇團的昆曲演員,在您出來單干之前,是上海昆劇團副團長。有著這樣的一流院團職位,為什么要選擇出來創業呢?說說您從國營劇團副團長到民營劇團光桿司令的轉變之路吧?
分享嘉賓(張軍):
我是在2009年9月份離開上海昆劇團,成立了自己的昆曲藝術中心。
原因:一方面是文化體制改革深化的身體力行;另一方面我一直有自我的愿望和來自自己心靈的聲音--我想這輩子做個昆曲演員,也許可以走一條自己愿意或者喜歡的路,所以我覺得在外面和內心的沖動 結合了以后,就自己重新創業的嶄新的路。
目前我們這個是全中國七個國有院團之外唯一一個民營的、民辦非企業的非盈利機構,做了將近六年。我覺得未來也許也只有這樣的一個,因為昆曲的整個社會條件還是挺辛苦的,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昆曲,才能夠讓我們這樣的劇團、創作團體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昆曲)作為百戲之主,我們才會走得更健康。所以在這里也懇請大家多多幫助、多多支持。
在中心成立的五年多的時間里面,我們也努力去嘗試一些新的作品和開拓一些新的演藝空間,像我和譚盾、黃豆豆先生創作的實景園林《牡丹亭》,五年間已經上演了170場。今年6月26日會在上海大劇院,一起共同出品我們中心第一個原創的劇目《春江花月夜》,這都是我們期待的昆曲之路。
我想今天在這里與大家分享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希望這是一個緣起,因為昆曲我們今天可以相遇。在未來某一個時刻,也許是在劇場里、也許是在電視節目上,跟您就昆曲可以再續前緣,我是有這樣一種奢望。
這條是賈樟柯先生為我拍的一個小小的紀錄片,如果此時此刻沒有太多時間的話,請您可以保留這一些素材,跟我們一起分享我們的昆曲之路。
對話嘉賓(徐斌-國美電器培訓總監):張老師,您說過“一個藝術劇種只有與觀眾產生共鳴才能具有久遠的生命力?!睅装倌甑睦デ绾闻c現代觀眾產生共鳴呢?
分享嘉賓(張軍):謝謝您的問題。我覺得所有的藝術劇種都是需要跟觀眾產生共鳴,才能更好的活下去。昆曲非常古老,我個人覺得昆曲跟觀眾的共鳴首先來自于它的文學和文字,是否能夠在跟觀眾見面時產生化學反應,因為昆曲的文字跟您在話劇中聽到的語言差距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這個文學上的共鳴的話,昆曲的美感會缺失很多。
另外一點,我認為一個藝術的審美產生的感染力和共鳴,也許也是不需要做太多的準備的。就像我們的園林版《牡丹亭》,很多朋友問我是不是需要先看一下劇本再來看戲,我覺得你愿意看是一個很好的準備,不愿意看也根本沒有關系。當在演出的場景里,我們為您營造一個非常具有共鳴度的場地空間、氛圍、故事等等,我想那種共鳴將會不期而至吧,隨時都會發生。
所以我覺得,要培養一個藝術家(藝術從業者)有很多來自于對生活、愛情、人活著的很多的共鳴,以及自己產生的心靈的感受感悟,把這些通過舞臺的表演藝術跟大家分享。我相信如果我們自己的感動是很真誠、很豐富的,觀眾一定可以及由我們的表演得到更多的豐富的體會。這種共鳴,從演員自身來講,更多是對自己的修煉。
對話嘉賓(付偉-中國銀聯支付學院院長):想問一下張軍老師感覺自己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成長最快?為什么?
分享嘉賓(張軍):我覺得自己職業生涯中成長最快的,應該就是我們昆曲中心成立的這五年多時間。因為原來在國有院團,國家每年會給很多錢來養活昆曲院團,養活100來號人,當然也有非常大的壓力,但是跟我們現在自己做一個院團的壓力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每天都說:如果沒有觀眾捧場,我們馬上就面臨著關門歇業。這種壓力也造就了我們每天都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全力以赴做我們該做的事情。
對話嘉賓(曹幻實-笑孝老齡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看了張老師的介紹,有很多獨創性的開拓。讓人佩服!創業過程中您遇到最艱辛的事是什么呢,在初創團隊管理上能給我們一些建議嗎?
分享嘉賓(張軍):謝謝曹老師,創業過程中遇到最艱辛的事情,我覺得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吧,這是最困難的。應該說昆曲的發展到今天,它的管理形式跟以往的私人的劇團,或者跟國營的劇團差別很大。當然因為現代管理的方式中,也有很多新的東西可以借鑒。但我覺得這一切的基石是有一群價值觀相同的朋友們一起共事,我也很榮幸現在有一群伙伴跟我一起來努力。
致謝:
分享嘉賓:張軍 原上海昆劇團副團長、“昆曲王子”
主持嘉賓:周露霞 中國昆曲社運營主任、集雅家塾執行群主
對話嘉賓:
付偉 中國銀聯支付學院院長
朱波 愛國者集團人力資源中心總經理
徐斌 國美電器培訓中心總監
曹幻實 笑孝老齡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